家人们,重磅消息!最近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在公开场合直言:未来房价再涨,那可是难上加难!这消息一放出来,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毕竟房价问题,可是咱老百姓生活里的头等大事。 先说说为啥经济学家这么笃定。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口结构的大变化。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年轻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这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可不小。以前,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结婚、生子都需要买房,住房需求那叫一个旺盛,房价自然蹭蹭往上涨。可如今呢,年轻人数量减少,购房需求也跟着缩水,房子没那么多人抢了,价格还怎么往上蹿? 再看看咱们身边的情况,好多城市的房子是越盖越多,到处都是新楼盘。可买房的人却没明显增加,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房子卖不出去的现象。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房子库存积压严重,去化周期超长,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就像给房价上涨套上了紧箍咒。 还有政策层面的调控,这几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管控越来越严格,“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种限购、限贷政策,让投机炒房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政府还大力推动租房市场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后租房的选择更多、更稳定,很多人也就不着急买房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上涨。 这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影响可太大了。对于刚需购房者,这或许是个好消息。不用再被高涨的房价追着跑,可以慢慢挑选心仪的房子,不用再因为房价一天一个样而焦虑。但也别想着房价会大幅下跌,一夜之间就能轻松实现买房梦,毕竟房价还受土地成本、建筑成本等多种因素制约。 而对于那些想靠炒房发家致富的人,恐怕得重新规划投资方向了。房地产市场已经过了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再盲目跟风炒房,搞不好就砸在自己手里。 房价走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未来,房地产市场将走向何方?让我们一起持续关注,在这场市场变革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经济学家谈未来房价再涨很困难#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黄金时代”到“分化时代”的深刻转变。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未来房价持续普涨的可能性极低,这一判断基于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叠加,包括供需关系逆转、人口老龄化、居民负债压力以及政策调控逻辑的转变。以下从几个关键维度展开分析。 一、供需关系的根本性逆转过去二十年的房价上涨,核心动力源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井喷。然而,当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突破40平方米,接近甚至超过部分欧洲国家水平,但人均GDP仅为这些国家的1/3至1/2,表明住房供给已从短缺转向过剩。与此同时,人口总量连续三年下降,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导致住房需求结构发生质变:老年人偏好小户型、适老化设施齐全的住宅,而年轻人口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对大户型和新房的需求。供需失衡在中小城市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仅为2021年的54%,销售额腰斩至53%,市场存量压力显著。 二、居民购买力与预期转弱居民部门的高杠杆率成为制约房价上涨的另一枷锁。截至2025年,中国家庭负债率已超过60%,其中90%为房贷。叠加就业不确定性(如2025年2月失业率升至5.4%)和收入增速放缓,购房者支付能力受限。年轻一代对高房价的抵触情绪加剧,从“躺平”到“绝贷佳人”的社会现象,折射出购房者不再愿意为高房价透支未来的集体心态。此外,房价下跌预期自我强化,进一步抑制投资性需求。经济学家付鹏指出,若房价失去增值属性,房产将回归消费品本质,持有成本(如物业费、维修基金)的上升反而可能加剧抛售压力。 三、政策调控与市场分化的双重作用尽管政府持续推出救市政策(如城中村改造、存量房收购、放宽房贷利率),但政策效果呈现边际递减。以2025年1-2月数据为例,尽管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跌幅收窄,但全国无一区域增速回正,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环比上涨城市仅3个,同比无一上涨。政策托底仅能减缓下跌速度,难以扭转趋势。市场分化成为新常态: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核心地段因稀缺性和人口流入仍具保值潜力,而多数三四线城市因人口流失、库存高企面临长期阴跌。经济学家徐高指出,“三条红线”政策导致房企新开工面积骤降2/3,未来供给收缩可能推高局部房价,但全国范围内难以形成普涨动力。 四、房地产角色的历史性转型房地产行业正从经济增长引擎转向民生保障领域。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稳楼市”与“构建新发展模式”并列,强调发展保障性住房、推动“好房子”建设,标志着政策重心从刺激投资转向满足居住需求。与此同时,金融属性褪去后,房产作为投资品的吸引力下降。马光远等学者认为,房价已触及居民承受极限,未来将进入“无大涨无大跌”的平稳期,但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 结语:告别普涨,拥抱分化综合来看,中国房价的“黄金定律”已被打破。未来十年,房地产市场将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少数核心城市核心区凭借资源集聚效应维持温和上涨,而广大低能级城市则需面对人口流失与资产缩水的现实。对普通购房者而言,房产应回归居住本质,盲目投资的时代已然终结;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需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与推进经济转型间寻求平衡。正如日本的经验所示,房价长期走势终将回归人口与经济基本面,而中国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